全國 “十三五”電力規劃確定的一系列目標任務 基本全面實現
北極星智能電網在線訊:在日前舉行的 “2019中國電力規劃論壇”上,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杜忠明在論壇上表示,全國 “十三五”電力規劃即將迎來收官之年,從規劃實施情況來看, “十三五”電力規劃確定的一系列目標任務基本全面實現。
新能源發展進入新階段
杜忠明表示,能源轉型的核心就是結構轉型,如果中國電力的結構能夠優化轉型,很多能源轉型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保障能源安全是能源轉型的首要因素,而技術創新是能源轉型的主要推動力,經濟性是能源轉型進程的決定性因素??傮w來看,2035年前后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達峰,其中煤炭消費2020年前后就已經開始達峰了,之后是利用非化石能源消費的增加來實現整體的能源平衡。根據測算,2035年我國煤炭消費比重將從目前的近60%下降到40%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上升到接近30%。
杜忠明表示,隨著國家財政補貼逐步退出,我國新能源將進入以消納為主導的全面無補貼平價發展新階段。預計到2035年,新能源總裝機規模將達到12億千瓦左右,約占總裝機的32%,發電量占比約15%。
風電方面,“三北”地區強化就近消納利用,進一步拓展綜合能源基地外送,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積極發展分散式風電,有序推進海上風電建設,2035年預計將達到6億千瓦左右。光伏發電方面,光伏發電以分散開發、就近消納利用為主,2035年預計將達到6億千瓦左右。光熱發電方面,繼續積累技術和建設運行經驗,結合電力市場化改革和電價機制改革,探索在甘肅、青海、新疆等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穩步推進光熱發電建設。
煤電將轉變為基礎性電源
“十三五”我國水電發展已經到了后續階段,杜忠明表示,預計到2035年,大渡河、雅礱江、瀾滄江上游、金沙江上游川藏段川滇段電站基本開發完畢,藏東南水電可開發約1500萬千瓦,全國水電裝機達4.2億千瓦左右,開發率64%左右。
煤電方面,近年來我國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率已超過70%,淘汰落后煤電機組超過2000萬千瓦,煤電供電煤耗下降至約308克,煤電效率進一步提高,清潔化水平大幅提高。杜忠明表示,未來煤電定位發生重大變化。煤電作為我國保障電力供應安全的“壓艙石”,未來將逐步由主體性電源轉變為基礎性電源。根據測算,在充分消納新能源電力電量的基礎上,考慮到未來用電仍將保持剛性增長,為保障電力供應,作為托底電源的煤電仍需保持適當增量和儲備。
杜忠明表示,煤電是煤炭最清潔、最高效的利用方式。根據測算,通過提高電煤比重,即使煤電裝機適當增加,也不會影響2030年碳排放達峰目標實現。但與國外相比,我國煤電調節能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科技創新促電力行業轉型
杜忠明表示,技術創新是能源轉型的主要推動力,科技創新將促進電力結構轉型。
風電裝備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大功率機組逐步投產,國內已經推出陸上3兆瓦系列和海上8兆瓦系列。下一步風電的技術創新應該主要集中在風電群、風電廠的綜合集成的智能化技術上,這方面潛力非常大。
光熱發電技術創新方面,光熱發電技術調節性能優良,可根據系統需要參與系統調峰、調頻、顯著提高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和運行靈活性。它的儲能效果比較好,可以根據系統需要參與調峰、調頻,也可以顯著提高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和運行靈活性。
核電技術創新方面,2035年前以重點攻關成熟的第三代核電技術,2035年后開始嘗試成熟的第四代核電技術??傮w來看,核電技術的發展在這樣一個技術路線下在穩步推進。
氣電技術創新方面,重點推進重型燃機核心技術國產化進程,攻關F級燃機自主化技術和實現商業化運用,2035年左右實現自主H級燃機應用。
煤電技術方面,采用二次再熱,提高主氣參數,提升機組效率是超臨界機組發展必然趨勢。利用已有的煤電設備,在有條件的地區實施煤電生物質燃料替代,減少煤炭消耗和煤炭排放水平。碳捕獲封存是保證化石燃料發電徹底清潔化的必要手段,目前技術處于示范階段,未來在電力系統中應用前景廣闊。
儲能技術方面,包括電源側儲能和電網側儲能。根據測算,為適應大比例新能源消納需要,預計2035年全國需要儲能規模1億千瓦以上。
杜忠明表示,電網的技術在下一步技術應用上,關鍵在調度運行上要出現革命性的變化。為了適應未來能源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的硬件軟件都可以跟上,從大電網到配電網集中式的調度運行體系怎么樣適應未來能源互聯網的要求是一個最大的難點。